论坛现场

4月24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评论》杂志社承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电影家协会协办的“青年影评人论坛——破与立:智能时代的电影创作与评论变革”在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彭司海,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馆长(副主任)薛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电影评论》主编陈刚出席并致辞。参加论坛的嘉宾有,影评人陈黛曦,编剧葛瑞,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导演张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本场论坛由专栏作家、影评人周黎明主持。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彭司海

彭司海在致辞中表示,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恰似文化发展的双引擎——如车之两轮协同并进,又似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文艺评论与创作之间的平衡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的智能时代,他鼓励电影强国建设征程中的青年影评人“以创新拥抱互联网时代,运用新媒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评论新形式”。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副馆长(副主任)薛宁

薛宁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受数字技术发展、新媒体传播和市场环境变化多重因素影响,文艺评论工作呈现多种新样态、新特点和新情况。在电影评论中,弹幕、视频、短评等新兴评论形式的出现,甚至成为文艺评论工作的主力军。这些也形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数字艺术创作。这一切给电影评论工作带来新任务、新挑战。主流声音示弱、评估标准有偏差、人才队伍建设不够等问题,亟待我们研究突破,这是当下电影事业发展的时代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电影评论》主编陈刚

陈刚在致辞中表示,如何立足数智时代,探讨创作与评论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建立可持续的对话机制,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当下重要的时代课题。他认为青年影评人是电影生态的“思想纽带”与“文化触角”,应当承担起更重要的文化使命,并真诚祝愿每一位青年影评人、青年影人“既能以破竹之势直面时代挑战,亦能以立鼎之心守护电影艺术的真谛。”

新机:电影评论的形态突围与边界拓展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

左衡从当代影评传播的实践角度,探讨了专业批评与网络传播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网络弹幕等大众评论形式的分散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分析下得到了集中、整理和提炼。他从学理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虽然大多数时候不能够直接采纳使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类思维的边界,这种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本身即具有一定的价值。数字时代的专业影评有着双重使命:既要参与大众对话,又要保持学术品格。

陈刚认为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电影艺术将呈现显著的二元发展趋势:一方面,传统电影美学持续深化,坚守胶片拍摄等本体语言,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类型电影的创作将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且广泛应用于电影的工业生产体系当中。这同时意味着电影批评与教育范式的革新,要求从业者兼具传统美学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既是对电影本体的回归,亦是对技术革新的回应,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电影发展的辩证统一。

锋芒:电影评论的学术坚持与大众化调适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

索亚斌从实践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影评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他提出影评应超越工具性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实践为"未来电影考古学"留存思想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视听创作可能呈现网络文学式的爆发增长,导致评论生态的圈层化与多元化。在这种"艺术弥散"的背景下,传统艺术评价标准将被重构,审美价值将更深度地融入日常生活。针对两极分化的影片评价,他认为人工智能尚且无法替代专业影评人的学术判断。这一分析既肯定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辅助价值,又强调了人文批评在艺术阐释中的不可替代性。

影评人陈黛曦

陈黛曦提出,面对评价极度撕扯、两极化的电影时,影评人进行专业批评需要对自己的批评方法持有足够的信心。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应当区分主观感受与学术判断,通过严谨的文本形成态度明确的判断以避免模棱两可的评价。她结合自己的影评创作经历,指出智能时代审美转变之下电影评论在专业视角与大众表达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同时,她指出当批评能够深入创作肌理,就能与创作者形成建设性对话。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

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

沙丹从电影策展实践出发,阐述了艺术电影推广的策略与方法论。他指出,策展人需要兼具专业判断力与大众传播技巧,在学术化思考与大众化表达之间寻求平衡,扮演好“摆渡人”的角色。一个良好的电影引导生态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参照体系,专业能力和影评人素质基础上,以一种可感的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走近影片,最终构建良性的艺术电影传播生态。这种方法既承袭了早期电影宣传的经典策略,又适应当代电影节展的传播需求,为小众电影的推广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对话:创作与评论的互动与共生

编剧葛瑞

针对“几分钟看一部电影”这一不可避免的现象,葛瑞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了辩证分析。他指出这一现象虽然打破了传统电影观影的完整性,但客观上提升了电影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效率,已成为当代观众获取影视信息的重要渠道。他认为,创作者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采取适应性策略:一方面可以从短视频中获取灵感辅助创作,将其作为检索工具;另一方面需正视观众审美习惯的转变,在叙事节奏和戏剧冲突设计上作出相应调整。这种现象对商业类型片与文艺电影产生了差异化影响,而艺术探索类创作需要在这一转变和趋向寻找新的表达平衡点。

导演张帆

张帆从对《苍山》的创作回顾中出发,指出面对智能时代理性算法驱动下追求强刺激、快节奏的创作趋势,创作者对艺术创作不可预测与无意识性的感性坚持显得尤为重要。他指出,创作者与创作之间并非前者对后者的绝对掌控,而是一种相互塑造的动态辩证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感性体验与主导智能算法的理性共生共荣,在承认技术变革必然性的同时,又坚持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价值,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技术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的创造性融合。

专栏作家、影评人周黎明

智能时代的电影创作与评论变革,直面技术浪潮冲击,叩问电影艺术本真。本次论坛以批评变革为主题,邀请近年来有影响力的电影人、影评人、电影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电影创作与电影批评如何互动共生,试图在破与立辩证过程当中形成两者之间的平衡。电影领域要繁荣离不开创作与评论,百花齐放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评论应当深入创作实践,建立与创作者的对话机制;同时,创作者也应当重视理论批评的反哺价值,在互动中实现创作水平的提升。

编辑/谭 宇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更多

猜你喜欢

355
130
549
562
93
124
527
743
更多

相关热播

160
822
367
963
107
855
699
138
485
94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